有信网络电话怎么样伏羲文化(六)-从兰州到呼和浩特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4日 阅读:139 次

伏羲文化(六)-从兰州到呼和浩特

河南淮阳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羲皇圣地荷飘香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淮流域,东与安徽省接壤,北部、西部、南部分别与本省的商丘、开封、许昌、漯河、驻马店等市毗邻。历史上,周口所辖区域主要是以淮阳为中心设立行政治所。淮阳古名宛丘,其地曾为古陈丰氏部族所居,故又称陈。宛丘自古以来一直有“太昊之墟”之称。太昊即伏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于宛丘,死后亦葬于此。今淮阳县北城湖旁有太昊伏羲陵,陵墓区四周高墙环绕,院内古柏苍劲,宫殿式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伏羲陵园。据淮阳县志记载,伏羲陵至少于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旧志引《家语》载:“孔子自魏适陈,陈侯启陵阳之台。”说明春秋时已有伏羲陵,孔子曾瞻仰过该陵。汉代开始在陵前建祠,此后历代不断修茸扩建,形成规模。唐代,唐太宗曾颁诏“禁民刍牧”;宋朝,宋太祖赵匡胤颁“修陵奉祀诏”,下令每年春秋以太牢祭祀伏羲。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此后历代帝王多所仿效,民间朝祭太昊伏羲之风也由之而兴。1997年6月27日,朱镕基总理来淮阳视察时,欣然挥笔题写了“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一、伏羲时代是中国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的初始阶段
伏羲是我国远古时代的部族首领,为风姓。伏羲又称庖牛羲、包牺、宓牛羲、宓牺、伏戏等。伏羲时代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这在许多古文献中都有记述。如《世本》记载:“庖羲氏作瑟,五十弦。”《论衡·齐世》载:“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拾遗记》记载:伏羲时,“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古史考》记载:“伏羲氏作网”、“伏羲制嫁娶”。《古文考》记载:“羲皇造布。”《春秋命历序》记载:“伏羲、燧人,始名物虫鸟兽。”《尸子》记载:“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伏羲时代,中华先民已经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的原始状态,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狩猎用的武器,开始使用鱼网捕猎野兽,用火烧考食物吃熟食,还会织布,制造乐器(瑟、埙等),创造了一些记事文字符号,为天下万物鸟兽命名,作八卦,制嫁娶,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婚姻嫁娶,这标志着中华先民开始脱离蒙昧无知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总之,伏羲实开中华民族文明之先河,因此得到中华子孙世代崇敬,被尊为“人祖”、“人皇”、“羲皇”,列于“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宋均、谯周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
我们考察伏羲时代的历史,还必须涉及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女娲。相传伏羲与女娲本为兄妹,后来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因此他们都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人文初祖,也一起被后世列入“三皇”之中(郑玄注《尚书》、班固撰《文选》等皆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女娲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女神之一,我国民间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女娲抟泥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
相传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大地上荒无人烟,毫无生气,这种景象使得天神女娲感到非常的孤独,她很想改变这种状况。有一天,女娲来到一个清澈的池塘边,蹲下身来,拿起黄泥,按照自己的模样做了一个泥娃娃。当地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上时,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起来。女娲心里很欢喜,于是继续用黄泥抟土,塑造出许许多多男人女人来。这些赤裸的人围着女娲欢呼跳跃,然后就分散到各地去了。女娲造人之后,人类慢慢地在大地上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炸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非常难过,就决心炼石补天,以拯救她的儿女们。女娲背着砍山斧遍涉群山,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一起放进熔炉里冶炼。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女娲把天补好之后,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避过一场劫难,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为了不使人类灭绝,女娲还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关系,命男女们互相找配偶,让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又一传说:古时的水神共工氏与火神祝融氏交战争夺地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氏大败,恼羞成怒,一头撞向擎天柱不周山,竟把擎天柱撞断了,霎时天塌地陷,大地上洪水泛滥,烈火蔓延,飞禽作孽,走兽横行,百姓哀号。女娲看到人类陷入了灭顶之灾,挺身而出,决定以石补天。她走遍群山,选出一种五色巨石,在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后用来把天上的窟窿补好。据说现在天空的五彩云霞,就是女娲补天使用的五彩石的颜色生成的。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女娲看到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人类和生命起源之谜的求索思考,他们认为女神(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据史学界和民俗学家的研究,女娲氏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伏羲和女娲处于同一时代,是中国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父系氏族部落的代表;他们是具有通婚关系的两个氏族部落,即胞族。按历史文献记载,女娲与伏羲都以“风”为姓,表明这两大部族之间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他们共同的原始图腾崇拜物,就是自然界中威力巨大、无所不在的飓风。总之,伏羲、女娲时代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阶段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远古文明,孕育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人类,伏羲氏和女娲都是这一转化时期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或者是这一时期众多部族首领的集中体现及化身。
相传伏羲去世之后,其妹女娲氏继任部族首领,做了女皇。女娲治理天下130年,人口大增,万民安居乐业。她死后葬在今河南西华县境。“西华”因远古部族华胥氏曾在此聚居而得名。现在河南西华县城北聂堆镇思都岗村有女娲城、女娲宫等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其地相传为女娲筑城之所和建都之处。据旧县志记载:“娲城,以为女娲所筑之城,故老相传,其来已久。城上朝来缤纷,烟霞袅袅,尤以春夏之交,此景为壮观。”故有诗云:“女娲炼石自何年?补足人间缺漏天。石屑化为城上土,常将五色幻朝烟。”西华女娲城经历代增修,达到相当规模。城内曾建有五庙十殿和女娲阁,后来城阁被毁,女娲氏遗民思念故都,因将其地命名为“思都岗”。女娲城西南角原有女娲坟,高约10米,后出黄河水泛滥被淤没。1984年,当地群众在女娲坟原址加封土冢,增高至13米,并在坟前建立了女娲墓碑。
传说农历腊月十七日是女娲的生日,正月十五是女娲炼五色彩石补天完工之日,故每年腊月十七到二十三日、正月十五到二十日女娲庙会期间,附近乃至外省的群众纷纷赶来,其中不少人都要到女娲坟前烧香许愿还愿,人数多时一天可达2万余众。至今西华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女娲抟泥造人、炼石补天、制造笙簧、为民牵线作媒、设置婚姻等传说,这都是女娲部族在此活动留下的痕迹。
女娲氏与伏羲氏早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境内有关女娲的遗迹甚多,如灵宝有女娲陵,登封有三皇庙、新郑有风后岭、荥阳有女娲祠、济源王屋山顶有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有女娲山与女娲祠等。另外,春秋时期,在山东一带的任、宿、须朐(qu)、颛臾4个风姓小国,均为太具昊伏羲氏的后裔所建;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也有许多女娲的遗迹,如女娲庙、女娲坟等,说明伏羲、女娲部族的活动范围逐渐由中原向四外扩散。
史载女娲之后,又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等十五个部族首领相继治理天下,他们皆袭“庖牺”之号。这说明,他们都是伏羲文化的继承者。这些古部族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些古部族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一带活动,表明这一带是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地和中心区域。
二、中华姓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中华姓氏产生之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来规范先民的婚姻嫁娶行为。汉代史学家班固撰《白虎通·姓名》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是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班固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的得姓与“远禽兽、别婚姻”紧密相关,而“别婚姻”的核心内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大家都知道,在远古部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为各氏族的图腾标记或识别符号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姓氏的功用也不断增加扩大。班固队为,我国先民的姓氏,不仅可以使人类与禽兽相互区分,还是先民们用来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疏远近。换而言之,人们有了姓氏,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出身血统,做到同姓不婚,才能“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达到“崇恩爱、厚亲亲”的目的。而敬祖睦宗,是我国古代社会关乎人伦道德的大事。
如前文所述,伏羲是中华民族“制嫁娶,正姓氏”的始创者。在上古原始社会之初,人们处于群婚无序状态,对人类种群的发展造成种种危害。到伏羲时代,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危害,发现血亲通婚不利于人类的优生繁衍。为此.伏羲制定出一套“正姓氏,通媒妁”的嫁娶礼仪制度,规定出自同一血缘部落(同一女性始祖为同姓)的家族成员之间不准通婚,以遏制了初民在性关系方面紊乱无序的原始状态。《古史考》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明代唐龙《重建伏羲庙记》记载:伏羲“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亦有伏羲“正姓氏、制嫁娶”的记载。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初民的婚娶规则和礼仪最早确立于伏羲。
伏羲创建的男女嫁娶制度,对中华民族种群的发展和进化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它有利于人类的优生繁衍,是中国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次重大飞跃。《白虎通·德论》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伏羲创立的“制嫁娶,正姓氏”制度被后世统治者继承下来,并逐步加以完善,形成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中华民族自伏羲正姓氏之后,血缘近亲不婚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人的姓氏开始产生,姓氏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我国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记。
淮阳是羲皇故都,为伏羲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伏羲时代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活动,都应该以此为基地进行,特别是其“制嫁娶、正姓氏”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无疑与淮阳有密切关系。伏羲时代“姓氏”的含义虽然与现代不完全相同,但它是中华民族出现姓氏之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而羲皇故都淮阳,是中华姓氏最早的肇源地。
三、周口不仅是中华姓氏的肇源地,还是当今许多姓氏的祖源地
周口地区是中华许多姓氏的直接发源地。据初步统计,发源于周口或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130多个。这些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出自伏羲氏的姓氏及直接起源于用口的部分姓氏。
伏羲为风姓,其后分出有伏、羲、牺、庖、包、宓、戏等姓,伏羲支裔部落分衍出来的姓氏就更多了。直接起源于周口地区的姓氏:如当代中国第一大姓李姓,人口近亿,其始祖李耳(老子),是周口鹿邑人,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即其故里。古时在今周口境内的古国有项(在沈丘)、厉(又作赖,在鹿邑)、顿(北顿在商水,南顿在项城)、戈(故城在太康)、古(故城在鹿邑)、养(故城在沈丘)等。他们虽为区区小国,但后裔均以国名为氏,历经2000余年血脉相继,传承至今,成为中华姓氏的重要成员。
二是来源于周代陈国及战国时期的齐国(田齐)。
淮阳县是周代陈国都城所在地。陈国于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族人为纪念故国,纷纷以国名为氏,就是陈姓。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六千万,在我国南方为第一大姓,影响巨大。战国时期的田齐政权为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所建。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姜姓),改姓田。其后裔定居齐国发展成强族,后来取代姜齐建立了田齐政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郓城天气预报。田齐王族也分衍出许多姓氏,较著名的如王、孙、陆、姚、薛等。源于田齐的姓氏是陈姓的分支,他们与陈姓同宗共祖。
历史上由陈国和田齐衍生出来的姓氏甚多,除了由陈国开国君主胡公满直接传承下来的妫、胡、满等姓之外,又有田、王、孙、姚、车、陆、袁、夏、薛、敬、文、庆、宗、靖、盎。原、辕、舀、爰、木袁、舀、母、来、赐、法、威、金咸、针、皮、占、沮、舆、献、鞅、梧、坊、芒、禽、穰、咸、仪、恩、尝、雠、招、少西、颛孙、原仲、公良、斗门、偃师、司城、司徒、子仲、子夏、子宋、子石、子占、子沮、子舆、子献、子鞅、子穆、子枋、子尚、子芒、子禽、子寤、廪丘、於陵、威王、五王、沈陈、胡母、纥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庹等80余姓。这些姓氏中,虽然有些(复姓)现代已不再使用,或者已经改变成其他姓氏,但在中国历史上都曾有名人涌现,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三是以郡望名著于天下并发祥于周口的姓氏。
郡望又称“郡姓”,是指魏晋至隋唐时期一些世居于某郡(郡为古代行政区划建置名)的大姓望族。由于这些姓氏大族名人辈出,在各个姓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因而倍受该姓后人的尊崇、景仰,后来就演变成为这些姓氏的郡号和堂号。在我国,绝大多数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或郡号,这也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今,郡号也是各姓氏族源或祖根的标记。
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主要有阳夏(太康)谢氏、汝南(商水)袁氏、汝南殷氏、宛丘符氏等,这些姓氏有些虽然不直接起源于周口,但其旗人历史上曾世代聚居于周口,发展成世家大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大影响。周口是其郡姓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子孙后代寻根谒祖的圣地。
综上可知,历史上源于周口地区的姓氏甚多,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华著姓。如李、王、陈、胡、田、孙、姚、夏、陆、袁、谢、薛、文等,均位列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中,总人口估计约有4亿左右。这些姓族在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名人代出,不仅创造出本姓族辉煌的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他们的子孙散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正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奉献着才能和智慧。
总之,周口地区姓氏文化资源丰厚,是中华儿女寻根溯源当之无愧的祖地论伏羲与炎黄共为中华人文始祖
共尊炎帝与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最少开始于司马迁撰著《史记·五帝本纪》的汉代,也就是在与此基本同时的《汉书·古今人表》中,在依据古帝所作贡献并确定这些古帝的等级时,将伏羲、炎帝与黄帝,共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上上圣人”,而且伏羲为“上上圣人”之首。由此我们在追溯中国历史长河的源头时,在讨论海内外华人所维系的中华人文始祖为标志的中华文化源头的奠基者时,我们认为无论从历史的真实性,还是从历史的传承性而言,应该旗帜鲜明地将伏羲与炎黄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以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方面的一种科学的共识,并避免某种混乱。

人文始祖最核心的是文化的发明与创造,在人类的初始阶段,“上上圣人”之所以可以列位在最高等级的9等之列,其核心是他们成为了中华文化源头象征性的符号。
(一)文献记载的黄帝及其族群的贡献
1、经济文化方面
黄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管子·轻重戊》:“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月胃之病。”《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反映了黄帝发明了火和熟食,并因此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多的保障。《太平御览》卷八五〇引《周礼》:“黄帝始蒸谷为饭。”该书卷七五七引《古史考》,“黄帝始造釜甑,《云笈七签》卷一百引《轩辕本纪》:“(黄)帝作灶。”可见,由火、到熟食,到熟食用的灶,到盛放食物的器具釜甑,所有这些发明,似乎都与黄帝有关。《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世本·作篇》:“黄帝作旃。黄帝作冕毓。黄帝造火食。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无论车、衣、帽、井,这些与生活最有关系的发明也与黄帝直接有关。
还有一些文化上的贡献是属于以黄帝为代表的那个族群的。《吕氏春秋·勿躬》则有一个更为综合的说法“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益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世本·作篇》:“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臾区占星气,仱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作调历,沮涌、仓颉作书。”在《世本》一书中也提到“雍父作臼”、“雍父作杵”、“挥作弓”、“垂作耒耜”、“垂作耨”、“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等,反映了黄帝时代是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黄帝族群在文化上的贡献,奠定了黄帝在中国文化初创时的地位。
2、政治军事方面
黄帝在文化上的创造具有更多的政治上的含义。如《世本·作篇》:“黄帝作宝鼎三。”《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孙氏瑞应图》则称“宝鼎,金铜之精,知吉凶存亡,不爨自沸,不炊自熟,不汲自满,不举自藏,不迁自行。”宝鼎,一方面反映了青铜铸造的技术,另一方面关键是权力的象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修德振兵,……官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显示了早期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黄帝最大的功绩是以武力为主要手段而征服天下。《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又,“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黄帝不但与炎帝战于阪泉,也和蚩尤战于浊鹿,如果说黄帝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融合,那么这种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军事与武力的手段来实现的。
黄帝时代有关许多与政治文明相关的发明与创造。如《国语·鲁语》:“黄帝能命百物,以明民共财。”《世本》:“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白虎通·号篇》:“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世本》:“(黄帝臣)雍父作舂、杵臼。胲用服牛,相土作乘马。共鼓、货狄作舟。挥作弓。夷矣作矢。”以此可以反映,黄帝族群的伟大贡献。
(二)文献记载的炎帝及其族群的贡献
炎帝是比黄帝时代更早的氏族集团,但在这个并不限于一代的族群中的最后的一代,便有了炎黄之间的由武力而决定的最后的更替。但是炎帝的贡献则更多地表现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
《庄子·盗跖篇》则反映了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而炎帝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农业,《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使教民播种五谷。”《吕氏春秋·爰类》:“(神农)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淮南子·原道训》:“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管子·形势》:“神农教耕五谷,以致民利。”与农业相关的便是农业工具耒、耜的发明,如《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靳木为耒,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栗,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炎帝族群与农业及工具也有较大关系,《路史·后纪三》:“(神农)乃命赤冀创救铁为杵臼,作耝耨钱钅专梋 井灶以济万民。”
与农业发明相关的便是中草药的发明。《史记·补三皇本纪》:“于是作蜡祭,以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作篇》:“神农和药济人。”《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群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尝百草而辨百药,在冒着较大风险的情况下发现了中草药。《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炎帝)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广博物志》卷二十二引《物原》:“神农始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作巫方。”则中药、针灸等中医药的起源与炎帝关系密切。
此外,还有琴瑟等类的发明与炎帝有关。《淮南子·泰族篇》:“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世本·作篇》:“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又,“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又,“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世本·帝系篇》:“神农乐曰扶持。”《说文解字》十二下:“琴,禁也,神农作所。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路史·后纪三》:“(神农)乃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是曰《下谍》。“实际上,这些发明产生于炎帝族群。如炎帝时代的一代古帝为朱襄氏,《辞源》引《吕氏春秋》高诱注:“朱襄氏,古天子,炎帝的别号。”《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淮南子·道应篇》:“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说文解字》十二上,“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世本·作篇》:“宿沙作煮盐。”《山堂肆考》羽集卷二“煮海”条:“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以上只是关于炎帝族群的部分文化创造,从史料的描述来看,炎帝与黄帝不但在文化创造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所处时代的特点上有着更多的差异。
(三)文献记载的伏羲及其族群的贡献
伏羲氏,又作炮牺氏、庖牺氏、包牺氏、宓羲氏等。伏羲氏与炎黄二帝,不仅在时代的发展阶段上有所区别,但其贡献所涉及的宽泛度并不亚于炎黄二帝。
关于伏羲之时,《论衡·齐世篇》:“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人封以治之。”这里所描述的社会与炎黄时代显有不同。《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网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伏羲作八卦,是他在文化上的最重要的贡献,因此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作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北堂书钞》卷一五三引《尸子》:“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礼记·礼运篇》孔颖达疏:“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所谓“河图洛书”,以及八卦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这一点从整个的文化长河而言,应该是文化的原点。
除此之外,伏羲的贡献体现的是伏羲族群的成就。如结网,《抱朴子·对俗》:“太昊师蜘蛛而结网。”《古史考》:“伏羲氏作网。”《世本·作篇》:“句芒作罗。”“芒作网。”发明蚕丝,《路史·后纪》罗苹注引《白氏六帖》:“伏羲作布。”《广博物志》卷五十引《皇图要览》:“伏羲化蚕。西陵氏养蚕。”教民狩猎,《太平御览》卷八三二引《尸子》:“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钻木取火,《绎史》卷三引《河图挺慵佐》:“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发明琴瑟,《世本·作篇》:“伏羲作瑟,伏羲作琴。”《广雅·释乐》:“伏羲氏瑟长七尺二寸,上有二十七弦。”嫁娶之礼,《世本·作篇》:“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而与文化有关的贡献还有,《天中记》卷四十引《古史考》:“庖牺氏作始有筮。”《天中记》卷四十引郑鲂《禹穴碑》:“伏羲得神著而定皇策。”《广博物志》卷四引《物原》:“伏羲初置元曰。”《古微书》卷十二引《春秋内事》:“至伏羲乃有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始合之以为元。”以上筮术、皇策、置元日、制吉凶等均反映了文化初创时期的成就。
后世对伏羲的贡献的总结是越发全面。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帝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宫,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地大谧’是也。”《史纲评要·太昊伏羲》:“则将其贡献归并为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养六畜以充庖厨;始作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造书破以代结绳,书制有六;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不始渎;以龙纪官;作荒乐;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共11条。而《纲鉴易知录》则分为始作网罟,以佃以渔;养牺牲以充庖厨;始作八卦,卦有三爻,因之重为六十有四;作书契,以代绳之政;作甲历,定四时,始天干地支;始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以龙纪官;作荒乐,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共12条。这些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对伏羲的认识应该是更加全面的。
以上情况表明,伏羲、炎帝与黄帝对中国早期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较多的贡献。伏羲代表的则是渔猎文明时期,文化的最早的源头;炎帝则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其贡献似乎更单纯一点;黄帝则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在政治上制度上的贡献似乎更大。从文化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那么三者的贡献似乎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可以说,伏羲与黄帝的贡献更突出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古史中有所谓“三皇五帝”,而伏羲、炎帝位列三皇之中,黄帝则为五帝之首,那么以“三皇”中,燧人、伏羲、炎帝三者比较而言,从文化发展贡献的多方面、全方位而言,伏羲较其他二者,更高一筹。更何况皇甫谧《帝王世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羲、神农与黄帝为三皇。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将伏羲与炎、黄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应该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人文始祖中不能忽略的内容是人事的,这个“人事”实际上体现了血缘的联系,即这些始祖与当代人们的血缘的联系南弦月,这种血缘上的联系,既可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可能真有血缘间的联系;而同时又可能是象征性的,其实很可能就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一个符号而已。
(一)从人事上考察炎帝、黄帝与后世间的血缘联系
黄帝之所以在人文始祖二帝间,有较大影响,与黄帝势力强大,并形成较大的族裔有关。《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已姓。”而在所谓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建立者都与黄帝有较多的血缘上的联系。根据《世本》所辑的黄帝族裔的封地,其中姬姓有61个、衍生432个氏;酉姓有1个,衍生2个氏;祁姓有5个,衍生40个氏;已姓有3个,衍生13个氏;任姓有10个,衍生13个氏;荀(猗)姓有2个,衍生2个氏;嬉(僖)姓有5个,衍生3个氏。《路史·黄帝纪》则提到了黄帝后裔的诸多族氏,如黄帝之子昌意,发展为拓跋族,并衍生有党氏、奚氏、达奚氏、乞伏氏、纥骨氏、什氏、乾氏、乌氏、源氏、贺拔氏、拔拔氏、万俟氏、工旃氏、秃发氏、周氏、长孙氏、车非氏、兀氏、郭氏、俟亥氏、车焜氏、普氏、李氏。姞姓之后,也有姞氏、孔氏、密须、阚、允,蔡、光、敦、逼、燕、鲁、雍、断、密等,以及资氏、资阝氏、郮氏、辅氏、虔氏、寇氏、刘氏、郦氏、俪氏、食其氏、侍其氏、落氏、雒氏、监氏、须氏、纪氏等。《路史·国名纪》所记载的黄帝后裔的封国有熊、寿丘、陈、昌、卞、蛮人、清、张、资、郮、葛、采、蓟、契阝、薛、遇、舒、纪、厘、奚、逼、阚、滕、箴、南燕、苟、滑、济、挚、谢、泉、郅、寇、郦、光、敦、鲁、雝、密、虽、缙云、依、任、密须、蔡、翟、虔、断、卑、昌、儋、番禺、牛黎、伾、洛、终、白民、汪芷、防风、骓兜、酉、三苗、崇山、驩朱、三危、羌等,这些族国,后来也衍生出多种姓氏,他们都成为黄帝族裔的组成部分。
关于炎帝,《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关于炎帝族裔,《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又,“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炎帝族裔还有共工氏与蚩尤,《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神。”《路史·后纪四》:“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黄氏逸书考》辑《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汉学堂丛书》辑《龙鱼河图》:“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反映了蚩尤是炎帝族群的较大的族团。根据史料记载,炎帝族裔有赖国、莱国、牟人、麦人、戏国、有逢氏、句龙氏、夸父、以及巫人、同并人、酉人、辰方、卯人、午人、未人、丑人、丙人、甲人、丁人、赤人、郴人等。姜姓古国中有申国、许国、吕国、齐国,并衍生出齐氏、邱氏、丘氏、尚氏、望氏、畅氏、太公氏、将具氏、骆氏、国氏、丁氏、崔氏、郭氏、柴氏、高氏、卢氏、丁若氏、乐利氏、高堂氏、阝显氏、厉氏、东宫氏、士强氏、仲孙氏、齐季氏、子襄氏、东郭氏、大陆氏、移氏、桓氏、庆氏、麻氏、孝氏、晏氏、景氏、平氏、左氏、闾氏、灵氏、左丘氏、南郭氏、北郭氏等诸多古今姓氏。
炎帝与黄帝在政治上有冲突,有联合,而联合的基础是因为二者还有血缘上的联系。如《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新书·制不定》:“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这反映了炎、黄二帝者特殊的关系,也是二者在后来同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基础所在。
(二)从伏羲女娲的关系来讨论中华民族的起源
炎、黄二帝虽然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但从古史传说中考察,炎帝只是一个男子汉形象,关于其妻的形象并不鲜明,如《山海经·海内经》仅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而在黄帝的传说中,有一个与之相配的女妃形象嫘祖。《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实际上,嫘祖的形象以发明养蚕而著称,从某种意义上更符合中国古代的“男耕女织”的形象,实际上养蚕的发明权可以早到神农氏与伏羲氏,因此从血缘之根的角度考察,炎黄二帝并不具有代表性魔剑独孤求败。
值得注意的是,与伏羲神话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女娲神话。《抱朴子·释滞》:“女娲地出。”《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女娲的主要成就,一是造人。《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二是补天。《论衡·谈天篇》:“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三是作乐器。《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姚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珽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女娲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古代文献如《路史》将伏羲、女娲、神农列为三皇,类似的观点还见于《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可见,伏羲、女娲在古帝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由兄妹关系变为夫妻关系,如《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王亚樵简介。”《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这二则文献,反映了早期的婚姻关系的演变,尤其是成为中国人早期祖先的象征,而从二者神话中所表现的定姓氏,制嫁娶等与婚姻相关的贡献分析,二者在这方面的贡献尤其更大。
伏羲与女娲在传话中,还有更多的相似点,如《列子·黄帝》:“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天中记》卷二二引《帝系谱》:“伏羲人头蛇身。”在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便是伏羲女娲交尾图,这种图不仅表现了男女交媾,形成人类。《路史·后纪二》罗苹注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反映了在古人的心目中,女娲实质上是人类婚姻的象征。《史记·补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又,“女娲氏亦风姓。”这反映了二者同本,而风姓也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姓氏,伏羲有“定姓氏”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人事的血缘关系而言,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也是当之无愧的。
(三)从龙文化的起源来讨论伏羲与炎黄共为中华人文始祖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作为文化纽带的标志物,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文献记载炎帝、黄帝,以及伏羲均与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汉书人表考》卷一:黄帝“姬姓,少典之子,少典取有虫乔氏,名附室,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弱而能言,河目龙颜,修髯花瘤,身逾九尺。”《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这里的“龙颜”、“苗龙”反映了龙文化在黄帝族群中的烙印。《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史记·天官书》:“轩辕,黄龙体。”《春秋合诚图》:“黄帝将亡,则黄龙坠。”《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他的传奇的人生中,最神秘的地方都与龙联在一块。《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龙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诗纬含神雾》:“神农龙首。”该书辑《春秋纬元命苞》:“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以上文献,也可以反映,炎帝族群与龙也有着较多的联系中华一家亲。
在讨论龙文化与伏羲、炎、黄的关系时,有二则文献需要特别的关注。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以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以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以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我少祖少皞挚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条记载,对以后的文献如《汉书·百官公卿表》、《帝王世纪》等均有影响。《通鉴外纪》则解释为:太昊“号曰龙师。命朱襄氏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太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畴;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本,疏导泉源。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尽管在后人的臆测中,给我们展现了以龙而建构的庞大完整的政治体系,但也反映了龙文化的悠久的历史,以及一体性质的文化认同。二是《淮南子·天文篇》所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而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五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巳。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舞王式,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以上由五行观念而衍生的对先帝的认识,其中象征五方的神兽,太昊为苍龙、黄帝为黄龙,二者都是先帝中影响最大的族群或人物,他们均以龙作为标志,反映了龙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因此,当我们从人事上,无论是血缘上,以及与血缘相关联的以龙为代表的文化的纽带来考察,伏羲的影响力都是可以与炎帝及黄帝所并列的,从而我们可以在这个新的层面上来认识中国文明源头时期的先帝文化,伏羲作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源头都是当之不无愧的。当然,伏羲与炎、黄二帝并列为中华人文始祖,也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在讨论中华人文始祖时,还要关注的内容是地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始祖族群的起源地、鼎盛时期的核心地以及相关遗存地域分布的广泛度,从这些方面对比后所得出的结论应该也是比较科学的。
(一)由起源地的一致性论述伏羲与炎黄共为中华人文始祖
关于炎、黄族群起源地,《国语·晋语四》所载:“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但,《汉书人表考》卷一记载,“少典取虫乔氏,名附室,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而此黄帝“天水”说,则与伏羲族群之起源地不谋而合。《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遁甲开山图》:“伏羲生成起(纪),徙治陈仓。”《史记·补三皇本纪》“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则所谓“成纪”与天水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把所谓的姜、姬之水,以及天水与成纪,作为一个中心区域进行认真的考虑。
关于姜水与姬水。《水经注·渭水》:“岐水以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实际上,在这一带纪念炎黄之类的建筑较多,如《括地志辑校》卷一,岐州雍县条:“汉有五畤,在岐州雍县南,则鄜畤、吴阳上畤、下畤、密畤、北畤。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作畤,郊祭白帝,曰鄜畤。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祠炎帝。”此五畤原实在风翔。《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风翔府宝鸡县有“姜水城,在其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相传神农妃有乔氏所居。”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提到宝鸡城南门外的姜城堡,其侧有清姜河,还有很大的神农庙,庙前的九圣泉实传与神农洗浴有关。至于姬水,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提到所谓姬水,应为岐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则二条水相距不远。至于成纪,尽管历史上有所变化,但大致在天水及其附近。由此我们可以讨论,伏羲与炎黄三个族群的早期活动地实际上在传说中都局限在关中以西的黄土高原地区,我们无需从考古学的资料中去证明文献的说法是否正确,但文献所收录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古人的一元论的历史观,这个观点姑且不用评价其是否合理,但所反映的三个族群的早期活动的一致性,也为我们将三者相提并论找到了一定的根据,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上,去证明伏羲与炎、黄二帝的共同之处,这也是我们所确定将三者共尊为人文始祖的一个佐证。
(二)鼎盛时期活动地的一致性与共尊三者为人文始祖
文献传说中先帝们的定都地,实际上应该是指他们所在族群发展的鼎盛时期。与他们早期发展集中在关内的黄土地区一样,他们的发达也都集中选择在中原。
关于黄帝之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史记》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后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太平御览》引《帝王纪世》: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关于轩辕丘与有熊旧地,《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通鉴外纪》引注皇甫谧的观点:“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河南通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总之,从大量的方志文献与传说,均可验证与黄帝定都之地有关的轩辕丘,具体地点尽管还有小的争议,但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与新密市的范围之内,应是确定无疑的。
关于炎帝之都与伏羲之都均在陈之宛丘,史料多有记载。《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专门考订炎帝之都在陈之宛丘,《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墟。”《水经注·渠水》:“陈城,故陈国也,伏羲、神农氏并都之。”《录异记》卷八:“陈州为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庙东南隅,有八卦坛;西南隅有海眼,是古树根穴直下,以物投之,不知深浅。岁旱以金银物投之,可致雨,亦是国家设奠之所。穴侧有龙堂焉。东关外有伏羲墓,以铁锢之,触犯不得,时人谓之‘翁婆墓’。”又见《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八记载陈州所在地为宛丘县,“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于此。珂兰葵尔瑞”又,“宛丘,县南三里。《尔雅》陈有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而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中,有陈州之宛丘,“在州城南三里,高二丈。《尔雅》:陈有宛丘。《诗》所称,宛,邱之下者也。”陈州,即今河南淮阳县,现仍保存有伏羲陵、宛丘、画卦台等遗存,在其附近商水县有女娲城,因此从文化积淀来看这里值得关注。
关于三位先帝的都城规迹,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如黄帝有所谓生于雷泽之说,也就是说他们有生于中原,长于关中地区,但在建都时在中原,伏羲、黄帝还有所谓都寿丘之说,此地在今山东曲阜,这种巧合有可能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退一步说,即使是古代人们的一种心理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对三者间认识的趋同,这种趋同也反映了他们对三位先帝的公平的认识,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在评价三者时,要有一个公正的态度,如果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加上伏羲应该是还历史一个公平。
(三)从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来探讨伏羲与炎黄共为人文始祖
黄帝活动的广阔性可以见诸于文献。《史记·五帝本纪》记述的两次大战,一是阪泉之战,“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执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为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皇帝所都也。”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二是涿鹿之战:“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关于黄帝的两次大战地点,一般都认为在今河北涿鹿县。《史记·五帝本纪》谈及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黄帝及其族群除在陕西、河南、山东等核心地区活动外,还在河北、山西、甘肃以及长江流域的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区活动。
至于炎帝的活动范围,从炎黄交流的情况看,核心区应与黄帝相差无几。但其后来在南方地区有较多的发展,炎帝族群中的分支蚩尤,在西南地区得以发展,甚至成为今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崇拜对象。
至于伏羲的活动地区,其核心地区也是河南、陕西、甘肃以及山东。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中指出:“太昊族姓之国之分布,西至陈、东括鲁、北临济水,大致当今河南东隅,山东西南部之平原,兼包蒙峄山境,古代公认太昊东方部族,乃分配于淮济之间之族姓。”则由此可以说,伏羲在中原及西部地区都有确切的记载,确证其活动的范围与炎黄类似,但在东方所谓古代的东夷族,似乎与伏羲氏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而从《楚辞·大招》:“伏羲驾辨楚劳。”以及楚风中所流行的对伏羲女娲的崇拜而言,则伏羲在南方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因此,在讨论三位先帝族系在中国古代的地域活动范围以及影响力而言,尽管形成了以西部的重点的不谋而合,以中原与东方为重心的不谋而合之外,各个族群又有其活动的核心地区,并形成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重要影响力,从而为我们考虑将三位先帝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
总而言之,在考虑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探讨中国的文化以及血缘的源头时,作为民族的源头与根系的符号,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传统的事实背景的情况下,考虑到早期文明源头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严格来讲血缘的先族是一个群体,那么从这二个因素出发,我们应该找出更具代表性的符号。因此,伏羲与炎帝、黄帝,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和更为科学的。
齐世篇第五六
【题解】
“齐世”,就是古今社会齐同。有信网络电话怎么样“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丝路商旅,古今不异。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这就是《齐世篇》命名的含义。本篇的主旨在于批判汉儒尊古卑今的社会历史观。
俗儒认为,上古帝王的功德,社会的风俗,甚至古人的体格寿命都胜过后代。而王充指出,人和物一样,都是承受天自然施放的气而产生的卡伐蒂娜。古代现代都是同一个天,“天不变易,气不改更”,“气之薄渥,万世若一”,所以古人今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古今帝王的功德,社会风俗,人的体格寿命并无不同之处。说古代什么都比今天好,是由于“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造成的。但王充却犯了以今况古、齐同古今的毛病,关键在于为汉朝说法,所以本篇消极因素多于积极因素。
【原文】
56·1语称上世之人(1),侗长佼好(2),坚强老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3)。何则?上世和气纯渥(4),婚姻以时(5),人民禀善气而生(6),生又不伤,骨节坚定,故长大老寿金民灿,状貌美好。下世反此,故短小夭折,形面丑恶。此言妄也。
【注释】
(1)语:一般说法。
(2)侗(tǒng筒):大。侗长:指身材高大。佼:通“姣”。美。
(3)夭折:未成年而死,短命。
(4)渥(wò沃):厚。
(5)时:指适当的结婚年龄。
(6)善气:即和气。
【译文】
一般的说法认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目姣美,身体强健,寿命很长,能活百岁左右;后代的人,身材矮小面目丑陋,短命早死。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和气纯厚,婚姻按照适当的婚龄,人民承受上天的和气而出生,生下来以后又没有受到伤害,骨节坚强稳定,所以身材高大而长寿,体形像貌美好。后代与此相反,所以身材矮小短命早死,体形面貌丑恶。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6·2夫上世治者(1),圣人也;下世治者,亦圣人也。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古今不异。上世之天(2),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3)。无气纯和,古今不异。则禀以为形体者,何故不同?夫禀气等,则怀性均;怀性均,则形体同;形体同,则丑好齐;丑好齐,则夭寿適(4)。
【注释】
(1)治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的人。
(2)天:参见3·1注(16)。
(3)元气:参见4·1注(1)。
(4)適(dí敌):通“敌(敵)”。相等。
【译文】
古代的统治者是圣人,后代的统治者也是圣人。圣人的功德,前后没有什么差异,那么他们所治理的社会,古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代的天,就是后代的天,天没有变化,气也没有变化。古代的老百姓,和后代的老百姓一样,同样承受天的元气。元气纯厚和谐,古今没有差别,那么承受这种元气形成形体的人,为什么会不相同呢?承受元气相等,具有的本性就相同;具有的本性相同,那么形体也应相同;形体相同,那么美丑就一样;美丑一样,那么夭折长寿也应该相等。
【原文】
56·3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1),万世若一。帝王治世,百代同道。人民嫁娶,同时共礼(2),虽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3)”,法制张设,未必奉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礼乐之制,存见于今,今之人民,肯行之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举。以今之人民,知古之人民也。
【注释】
(1)薄渥:指“气”的厚薄程度。
(2)同时:都在同样的年龄。共礼:举行相同的礼仪。
(3)《周礼·地官·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译文】
古今是同一个天同一个地,同样地生育万物。万物的产生,都是承受了同样的气。气的厚薄,千万年都是一个样。帝王治理天下,千百代同用一个道理。老百姓的嫁娶,都在同样的年龄举行相同的礼仪。虽然说“男子三十岁才结婚,女子二十才出嫁”,只是法令礼制上的规定,老百姓未必遵照执行。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用今天不奉行法令礼制的规定就可以证明了。礼乐的制度,在今天仍然存在,今天的老百姓肯执行它吗?今天的老百姓不肯执行,古代的老百姓也不肯执行。根据今天老百姓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古代老百姓是怎样的了。
【原文】
56·4物,亦物也(1)。人生一世,寿至一百岁。生为十岁儿时,所见地上之物,生死改易者多。至于百岁,临且死时,所见诸物,与年十岁时所见,无以异也。使上世下世民人无有异,则百岁之间足以卜筮。六畜长短(2),五谷大小(3),昆虫草木,金石珠玉,蜎蜚蠕动(4),跂行喙息(5),无有异者,此形不异也。
【注释】
(1)当作“人,物也;物,亦物也”脱“人,物也。”三字。若作‘物,亦物也’,则文义无所属。本书《论死篇》:“人,物也;物,亦物也。”《四讳篇》:“人,物也;子,亦物也。”并可证。
(2)六畜:马、牛、羊、鸡、狗、猪。这里泛指牲畜。
(3)五谷:稻、黍、稷、麦、菽。这里泛指谷物。
(4)蜎(xuān宣):小飞。蜚:通“飞”。蜎蜚:飞翔。这里泛指用翅膀飞行的动物。蠕(rú如)动:虫体一伸一屈地爬行。这里泛指用身体爬行的动物。
(5)跂(qí其):脚。跂行:泛指用腿脚行走的动物。喙(huì慧):嘴。息:呼吸。喙息:泛指用嘴呼吸的动物。
【译文】
人,属于物;物,也属于物。人生的一辈子,活到一百岁。长到十岁的儿童时期,所看到的地上的各种东西,生死变化的现象很多。活到一百岁,临到将要死的时候,所见到的各种东西,与十岁年纪时所见到的,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古代和后代的人没有什么差别,那么人生一辈子的情况就完全可以推断出来了。六畜的长短,五谷的大小,昆虫草木,金石珠玉,飞禽爬虫,以及用脚行走用嘴呼吸的各种动物,没有什么差异的原因,这是由于它们的外形没有什么不同。
【原文】
56·5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今气为水火也,使气有异,则古之水清火热,而今水浊火寒乎?人生长六七尺(1),大三四围(2),面有五色(3),寿至于百(4),万世不异。如以上世人民,侗长佼好,坚强老寿,下世反此,则天地初立,始为人时,长可如防风之君(5),色如宋朝(6),寿如彭祖乎(7)?
【注释】
(1)尺:汉代一尺约合今0.69市尺。
(2)围:古代一种计算长度的单位。一围就是两手的姆指与姆指相对,食指与食指相对所构成的圆周长度。
(3)五色:《周礼·天官·疾医》注:“五色,面貌青、赤、黄、白、黑也。”这里指人的面部肤色由于健康情况或情绪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气色。
(4)寿至于百:王充认为正常人的寿命应该是一百岁。参见本书《气寿篇》。(5)防风之君:参见25·9注(7)“防风”条。
(6)宋朝:春秋时宋国的公子朝,以貌美闻名于当时。参见《论语·雍也》、《左传·定公十四年》注。
(7)彭祖:参见24·26注(6)。
【译文】
古代的水与火,和现在的水与火一样。现在是气构成了水与火,假使认为古今的气不相同,那么古代的水是清的,火是热的,而现在的水是浊的,火则是冷的吗?人可以生长到六七尺高,胸围有三四围,面部有五种不同的气色,寿命可达到一百岁,这是万代也不会变化的。如果认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貌美好,强健长寿,后代的人与此相反,那么天地最初创立,刚刚形成人类的时候,就可以让人像防风氏的君王那样高大,面色像宋国的公子朝那样美好,寿命像彭祖那样长吗?
【原文】
56·6从当今至千世之后,人可长如荚英(1),色如嫫母(2),寿如朝生乎(3)?王莽之时,长人生长一丈,名曰霸出(4)。建武年中(5),颖川张仲师长一丈二寸(6)。张汤八尺有余(7),其父不满五尺。俱在今世,或长或短,儒者之言,竟非误也。语称上世使民以宜,伛者抱关(8),侏儒俳优(9),如皆侗长佼好,安得伛、侏之人乎?
【注释】
(1)荚:豆荚之类。英:花瓣。荚英:这里用来比喻人的身材非常矮小。
(2)嫫母:参见1·6注(14)。
(3)朝生:木槿。《国策·秦策五》:“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高诱注:“朝生,木槿也,朝荣夕落。”《吕氏春秋》:“木槿荣”。高注:“木槿朝荣暮落,杂家谓之朝生。”一说朝生即朝蜏,一种朝生暮死的虫子,生水上,状似蚕蛾。这里用以比喻生命极短促。
(4)出:据《汉书·王莽传》:“有奇士长丈,大十围,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滨。”“出”字下疑有脱文刘铜锣原型。
(5)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公元25~56年。
(6)颖:据《汉书·地理志》应改作“颍”。颍(yǐng影):郡名,在今河南中部。一丈二寸:据《太平御览》卷三七八引何承天《纂文》:“汉光武时,颍川张仲师长二尺二寸。”下文云:“俱在今世,或长或短。”短即指张仲师。
(7)张汤:据《史记·张丞相列传》应作“张苍”。张苍:参见50·15注(10)。
(8)伛(yǔ雨)者:驼背的人。抱关:守门。这里指让驼背的人当守门人。
(9)侏(hū朱)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俳(pái排)优:古代表演曲艺的人。这里指让侏儒当俳优。
【译文】
从现在到千年以后,人可能只像荚英那样高,像嫫母那样丑,像朝生那样短命吗?王莽的时候,有个高大的人身长一丈,名叫霸。建武年间,颍川的张仲师只高二尺二寸。张苍身高八尺有余,他的父亲却身高不足五尺。这些人都在当今世上,有的高有的矮,俗儒的说法,归根到底是错误的。一般还讲到古代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合理地使用老百姓,驼背的让他去守门,是侏儒就让他当俳优,如果都高大貌美,怎么会有驼背、侏儒这样的人呢?
【原文】
56·7语称上世之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故《易》曰:“上古之时,结绳以治(1),后世易之以书契(2)。”先结绳,易化之故(3);后书契,难治之验也。故夫宓牺之前(4),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5),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何辅堂,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6)。
【注释】
(1)结绳:用绳子打结以记事。这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2)书契:泛指文字。引文参见《周易·系辞下》。
(3)故:当为“效”。本书多以“效”、“验”对言。
(4)宓(fú伏)牺:即伏羲。参36·7注(2)。
(5)居居:和下句的“于于”,都是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
(6)八卦:参见36·7注(2)。
【译文】
一般说法还讲古代的人,单纯朴实容易接受教化,后代的人,浮华轻薄,难于治理。所以《周易》上说:“上古时代,结绳记事,后代用书契取代了这种记事方法。”早先结绳记事,是古人容易接受教化的证明;后来使用书契,是后代人难于治理的证明。所以在宓牺氏之前,老百姓极其单纯朴实,躺着的悠然自得,坐着的也悠然自得,一群群聚集居住在一起,只知他们的母亲而不知道他们的父亲。到了宓牺氏的时代,老百姓有点浮华了,聪明的想欺诈愚笨的,勇敢的想恐吓怯懦的,强健的想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想强暴人少的,所以宓牺制作了八卦用来治理老百姓。
【原文】
56·8至周之时(1),人民文薄,八卦难复因袭,故文王衍为六十四首(2),极其变,使民不倦。至周之时(3),人民久薄(4),故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称曰:“周监于二代(5),郁郁乎文哉(6)!吾从周(7)。”孔子知世浸弊,文薄难治,故加密致之罔(8),设纤微之禁(9),检狎守持(10),备具悉极。此言妄也。
【注释】
(1)至周之时:这里指周文王统治周国时期,西周王朝建立之前。
(2)衍:推演,发展。六十四首:指六十四卦。参见36·7注(3)。
(3)周之时:这里指春秋时期。
(4)久薄:文薄已很久了。
(5)监(jiàn鉴):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两代。
(6)郁郁:形容繁盛、丰富的样子。文:文采。这里指典章制度。
(7)引文参见《论语·八佾(yì义)》。
(8)罔:同“网”。这里指礼法制度。
(9)纤微:形容很细致。
(10)检狎:当为“检柙”,汉代人常用语。杨雄《法言·君子叙目》:“蠢迪检柙”,李轨注:“检柙犹隐括也。”检柙(xiá侠):亦作“检押”。纠正,矫正。参见本书《对作篇》。守持:保持,维护。
【译文】
到了周国时,老百姓浮华轻薄,八卦很难再使用下去,因此周文发展为六十四卦,充分发挥了八卦的一切变化,使老百姓不再懈怠。到了春秋时期,老百姓轻浮很久了,因此孔子编写《春秋》,表彰极细小的善行,贬斥极细微的恶举,并称赞说:“周朝的礼制是依据夏、商两代的礼制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拥护周朝的礼制。”孔子知道社会在逐渐衰败,老百姓浮华轻薄难于治理,因此提出了周密的礼法制度,设置了很细微的各种禁令,纠正什么维护什么,规定得极为完备详尽。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6·9上世之人所怀五常也(1),下世之人亦所怀五常也。俱怀五常之道,共禀一气而生(2),上世何以质朴?下世何以文薄?彼见上世之民,饮血茹毛(3),无五谷之食,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4),有水火之调(5);又见上古岩居穴处,衣禽兽之皮(6),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7),则谓上世质朴,下世文薄矣。
【注释】
(1)五常:参见6·4注(1)。
(2)共禀一气而生:王充认为人的道德属性是由具有道德属性的“气”构成的。参见本书《率性篇》、《论死篇》。
(3)茹(rú如):吃。饮血茹毛:指太古时代,人类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血肉。《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润元昌,鸟鲁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4)粟:泛指谷物粮食。
(5)调:烹调。
(6)衣(yì义):穿。
(7)帛:丝织品。饰:衣饰,服装。
【译文】
古代的人心中怀有五常道德,后代的人也怀有五常道德。同样都怀有五常道德,都是禀受了同样的气而产生出来的人,古代的为什么单纯朴实?后代的为什么浮华轻薄呢?那些见到古代的老百姓喝禽兽生血吃带毛生肉,没有五谷之类的食物,后代挖地造井,耕作土地播种谷物,饮用井水吃谷物粮食,懂得用水火来烹调食物;又见到上古的人居住在岩洞里,穿的是禽兽的皮,后代的人用宫室取代岩洞,懂得用布帛来打扮自己的人,就说上古的人单纯朴实,后代的人浮华轻薄了。
【原文】
56·10夫器业变易(1),性行不异,然而有质朴文薄之语者,世有盛衰,衰极久有弊也。譬犹衣食之于人也,初成鲜完,始熟香洁,少久穿败(2),连日臭茹矣(3)。文质之法(4),古今所共。一质一文,一衰一盛,古而有之,非独今也。何以效之?传曰:“夏后世之王教以忠(5)。上教以忠,君子忠,其失也,小人野。救野莫如敬(6),殷王之教以敬(7)。上教用敬,君子敬,其失也,小人鬼。救鬼莫如文,故周之王教以文。上教以文,君子文,其失也,小人薄。救薄莫如忠(8)。”承周而王者(9),当教以忠。夏所承唐、虞之教薄,故教以忠;唐、虞以文教,则其所承有鬼失矣(10)。世人见当今之文薄也,狎侮非之(11),则谓上世朴质,下世文薄,犹家人子弟不谨(12),则谓他家子弟谨良矣。
【注释】
(1)器:器物。指物质生活条件。业:事业。指各种不同的职业。
(2)少久:指日子稍为长久一点。
(3)茹:腐臭。
(4)文质之法:指提倡典章制度与质朴诚信相交替的法则。
(5)夏后氏之王:指夏朝的君王。
(6)敬:指敬奉天神和祖先,即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
(7)殷王之:据上文“夏后氏之王”,下文“周之王”句例,当作“殷之王”。
(8)引文参见《史记·高帝纪赞》、《元命苞》。《说苑·修文篇》及《白虎通·三教篇》亦有此语。
(9)王(wàng忘):统治天下。
(10)王充引用“忠、敬、文”三教循环的说法,目的在于说明古代社会同样有文有质,有盛有衰,用以驳斥“上世质朴,下世文薄”的观点。
(11)狎侮:轻视,蔑视。非:反对。
(12)谨:规规矩矩,循现蹈矩。
【译文】
器物职业会发生变化,人的本性与操行不会产生变化,然而出现了古人“质朴”,今人“文薄”这种说法的原因,是由于国家和社会注定有盛有衰,衰败太久就会出现弊病。比如衣食对于人,衣服刚做成时漂亮完整,食物刚熟时清香洁净,衣服稍穿久一点就破旧了,食物经过几天就腐臭了。典章制度与质朴诚信的法则,古今是一样的。有时侧重于“文”,有时侧重于“质”,社会有时衰败,有时兴盛,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独今天是这样。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传上说:“夏后氏的君王倡导忠厚。君王倡导忠厚,君子都忠厚,它的弊病是导致小人粗野。纠正粗野什么也比不上用敬奉天神和祖先的办法。殷代的君王倡导敬奉天神和祖先,君子都敬奉天神和祖先,它的弊病是导致小人迷信鬼神。纠正迷信鬼神的做法莫过于提倡典章制度,所以周代的君王倡导典章制度。君王倡导典章制度,君子都遵循典章制度,它的弊病是导致小人浮华轻薄。纠正浮华轻薄的做法莫过于提倡忠厚。”继承周代而统治天下的君王,就应当倡导忠厚。夏代所继承的尧、舜时代的教化产生了浮华轻薄的弊病,所以才倡导忠厚;尧、舜倡导典章制度,那么他们所承袭的前一代的教化,肯定存在着迷信鬼神的弊病。世俗之人见到当今的浮华轻薄现象,轻视它反对它,就说古代朴实单纯,后代浮华轻薄,好比自家的子弟不规矩,就认为别人家的子弟规矩忠厚了。
【原文】
55·11语称上世之人,重义轻身,遭忠义之事,得已所当赴死之分明也,则必赴汤趋锋(1),死不顾恨。故弘演之节(2),陈不占之义(3),行事比类(4),书籍所载,亡命捐身,众多非一。今世趋利苟生,弃义妄得,不相勉以义,不相激以行,义废身不以为累,行隳事不以相畏(5)。此言妄也。
【注释】
(1)汤:滚开的水。锋:兵器锋刃。赴汤趋锋:跳入滚开的水中,扑向锋利的刀刃。形容无所畏惧,不怕死。
(2)弘演:参见26·5注(1)。弘演之节:据《吕氏春秋·忠廉》记载,卫懿公时,弘演出使外国。狄人攻卫,杀死懿公,吃尽了他的肉,把肝扔在地上。弘演回国,对着懿公的肝汇报出使的情况后,就剖腹装入懿公的肝而死。参见本书《儒增篇》。
(3)陈不占:春秋时齐国人。陈不占之义:据《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韩诗外传》记载,陈不占听到齐庄公被崔杼(hù助)杀死的消息后,为了尽忠,不顾车夫劝阻,赶到出事地点,结果被战斗的声音吓死了。此事亦见《新序·义勇篇》。
(4)行事:以往的事例。比类:相类似的。
(5)隳(huī灰):殷,败坏。
【译文】
一般说法讲到古代的人,重视礼义而轻视生命,遇到应该效忠尽义的事情,会清楚地认识到为此而牺牲生命是自己的本分,就必然会赴汤趋锋,至死也不顾惜悔恨。所以弘演的节操,陈不占的忠义,在以往的事例中和他们相类似的人中,书籍中所记载的,丧失性命抛弃身体的人中,这类事情很多,不只一种。如今社会上的人,贪求私利,苟且偷生,抛弃礼义,非分追求利益,不用礼义互相劝勉,不在操行方面互相激励,礼义被自己废弃了不以为有害,操行被自己所做的事情败坏了也不感到可怕。这些说法是荒谬的。
【原文】
56·12夫上世之士,今世之士也,俱含仁义之性,则其遭事并有奋身之节。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辨士则谈其久者(1),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若夫琅琊儿子明(2),岁败之时(3),兄为饥人所食(4),自缚叩头,代兄为食,饿人美其义,两舍不食(5)。兄死,收养其孤(6),爱不异于己之子。岁败谷尽,不能两活,饿杀其子,活兄之子。临淮许君叔亦养兄孤子(7),岁仓卒之时,饿其亲子,活兄之子,与子明同义。
【注释】
(1)辨“通“辩”。议论。
(2)琅琊(láng yá狼牙):郡名,在今山东东南部,儿(ní倪):同“倪”。儿子明:倪萌,西汉末年人。《东观汉记》:“倪萌,字子明,齐国临淄人。”此云琅邪人,盖以与临淄处地甚近而误。
(3)岁败,灾荒年头。
(4)所:当作“欲”。《意林》引作“兄曾为饥人欲食”,可证。
(5)两舍不食:《东观汉记》载,“倪萌,字子明,齐国临淄人。孝友敦笃,不好荣贵,常勤身田农。遭岁仓卒,兵革并起,人民饥饿,相啖。与兄俱出城采疏,为赤眉贼所得,欲杀啖之。萌诣贼叩头,言兄年老羸瘠,不如萌肥健,愿代兄。贼义而不啖。”
(6)孤:死去父亲的孩子。
(7)临淮:郡名,在今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部一带。许君叔:人名。东汉初年人。
【译文】
古代的士和今天的士一样,都具有仁义的本性,那么他们遇上应当效忠尽义的事情都会有奋不顾身的节操。古代有无义的人,当代有树立节操的人,善与恶混杂在一起,哪一代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记载历史的人好推崇古代而贬低现代,重视所听到的古代传说而轻视所看到的现实。善辩的人则谈论那些古老的事情,写文章的人则写那些时代久远的事情,眼前存在突出的事迹而善辩的人不说它,现实存在异常的事而写文章的人不记录它。如同那位琅琊郡的倪子明,灾荒发生的时候,哥哥将被饥饿的人吃掉,他捆上自己向饥饿的人叩头,请求代替哥哥被吃掉,饥饿的人赞美他的义气,把他们哥弟俩都放掉不吃他们。哥哥死后,他收养了哥哥的遗孤,对孤儿的爱与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差别。灾荒年谷物吃完了,不能同时养活两个孩子,饿死的是他的孩子,而让哥哥的孩子活了下来。临淮郡的许君叔也收养了哥哥的孤儿,岁月荒乱的时候,饿死了他的亲生的孩子,而让他哥哥的孩子活了下来,这与倪子明是同样的义气。
【原文】
56·13会稽孟章父英为郡决曹掾(1),郡将挝杀非辜(2),事至复考,英引罪自予,卒代将死。章后复为郡功曹(3),从役攻贼,兵卒比败,为贼所射、以身代将,卒死不去。此弘演之节,陈不占之义何以异?当今著文书者,肯引以为比喻乎?比喻之证,上则求虞、夏,下则索殷、周,秦汉之际,功奇行殊,犹以为后,又况当今在百代下,言事者目亲见之乎?
【注释】
(1)会(guì桂)稽:郡名,东汉前期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福建全省。孟章:东汉时会稽郡人。英:孟英,字公房,孟章之父。决曹掾(yuàn怨):官名,郡的属吏,主管刑事案件。
(2)郡将:泛指郡长官。挝(huā抓):拷打。事见《会稽典录》。
(3)功曹:郡的属吏,掌管对官吏的考核任免。
【译文】
会稽郡孟章的父亲孟英任郡的决曹掾,郡中官吏拷打杀害无罪的人,这件案子到朝廷复查的时候,孟英把罪过归于自己,终于代替长官被处死。孟章后来又当了郡的功曹,投入战斗攻击贼人,兵卒连吃败仗,被贼人用箭所射,孟章用身体掩护郡将,一直到死也不离开。这与弘演的节操、陈不占的忠义有什么区别呢?当今撰文写书的人,肯引孟章的事迹来比喻吗?比喻用的材料,往上则寻求至虞、夏时代,往下则寻求殷、周时代,秦、汉时期,有功德奇特操行特殊的人,尚且认为时代太近,又何况当今社会在百代之后,叙述历史的人亲眼见到这些了吗?
【原文】
56·14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1),不肯图。今世之士者(2),尊古卑今也。贵鹄贱鸡(3),鹄远而鸡近也。使当今说道深于孔、墨,名不得与之同;立行崇于曾、颜(4),声不得与之钧(5)。何则?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也。有人于此,立义建节,实核其操,古无以过,为文书者,肯载于篇籍,表以为行事乎?作奇论,造新文,不损于前人(6),好事者肯舍久远之书,而垂意观读之乎(7)?杨子云作《太玄》(8),造《法言》(9),张松伯不肯壹观(10),与之并肩(11),故贱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为金匮矣(12)!
【注释】
(1)谲(jué决)奇:卓异、突出。
(2)此句前“不肯图”三字宜重出,文句应为“不肯图今世之士者。”
(3)鹄(hú胡):天鹅。
(4)曾、颜:曾参、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
(5)钧:通“均”。
(6)损:减,逊色。
(7)垂意:留心,留意。
(8)杨子云:一作“扬子云,”即杨(一作扬)雄。参见3·4注(16)。《太玄》:亦称《太玄经》。参见39·3注(5)。
(9)《法言》:体裁摹拟《论语》,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兼采道家思想,具有无神论倾向,共十三卷。
(10)张伯松:张竦(sōng耸),西汉末人,王莽曾封他为淑德侯。壹:同“一”。
(11)并肩:这里指同一时代。
(12)金匮:金属制的藏书匣。这里借指十分珍贵的文献。
【译文】
画工好画古代的人,秦汉时期的人,即使功绩操行很突出,画工也不肯画他们。不肯画当世的人,是因为画工尊古卑今的缘故。贵重天鹅而轻贱鸡,因为天鹅离得远而鸡挨得近的缘故。即使现在有人所讲的道理比孔子、墨子还精深,名望也不可能与他们相等;表现出来的操行高过曾参、颜回,声誉也不可能跟他们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世俗的本性是轻视所见的事实而重视所听来的传闻。有人在这里,树立起忠义节操,考核他的操行,古人没有能超过他的,撰文写书的人,肯把他的事迹记载在书籍里,把他当作和以往的事例一样来表彰吗?他们提出奇特的论点,写出新的文章,不比古人逊色,好事的人肯舍弃时代久远的书,而留心阅读这些东西吗?杨子云写《太玄》,著《法言》,张伯松不愿意读一读,因为他与杨子云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就轻视杨子云的言论。假如杨子云的时代在张伯松之前,张伯松就会把他的书当作珍贵文献了。
【原文】
56·15语称上世之时,圣人德优,而功治有奇,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也(1)!”舜承尧,不堕洪业(2);禹袭舜,不亏大功。其后至汤,举兵伐桀,武王把钺讨纣(3),无巍巍荡荡之文,而有动兵讨伐之言。盖其德劣而兵试(4),武用而化薄。化薄,不能相逮之明验也(5)。及至秦汉(6),兵革云扰,战力角势(7),秦以得天下。既得天下,无嘉瑞之美(8),若“叶和万国”、“凤皇来仪”之类(9),非德劣不及、功薄不若之征乎?此言妄也。
【注释】
(1)文章:指典章制度。引文参见《论语·泰伯》
(2)堕(huī灰):败坏。
(3)钺(yuè月):古代的一种兵器秦义绝。
(4)试:使用。
(5)逮(dài代):及。
(6)汉:疑衍。下文“秦以得天下”,亦只以“秦”承之。
(7)战力:以武力互斗。角:较量。角势:较量势力强弱。
(8)嘉瑞:祥瑞,吉祥的征兆。
(9)叶:同“协”。协和万国:参见《尚书·尧典》。凤皇来仪:参见《尚书·益稷》。
【译文】
一般说法讲到上古时代,圣人道德高尚,而治理国家又有卓越的功绩,所以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王!唯有天最为高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它。他的德行浩大无际,老百姓都不知道要怎样称颂他才好!他的功业太崇高了!他的礼乐制度多么光辉灿烂呀!”舜继承尧的德行,没有败坏大业;禹承袭舜的德行,没有损害大功。这以后到了商汤,发兵讨伐夏桀。周武王高举大钺讨伐殷纣王,人们对他们不再用“巍巍”、“荡荡”这种歌颂的言辞了,却用了动用军队讨伐的言辞。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比尧舜差,所以才使用武力,使用了武力教化就薄弱了。教化薄弱,就是商汤、周武王不及尧、舜的明证。到了秦代,战争频繁各国以武力相斗,较量国势的强弱,秦国以武力统一了天下。即使统一了天下,也没有出现吉祥的征兆,如“使所有的诸侯国和睦相处”、“凤凰来朝”这类吉兆,不正是道德差赶不上、功业小比不上尧舜的证明吗?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原文】
56·16夫天地气和即生圣人,圣人之治即立大功。和气不独在古先,则圣人何故独优?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又见经传增贤圣之美,孔子尤大尧、舜之功,又闻尧、禹禅而相让(1),汤、武伐而相夺,则谓古圣优于今,功化渥于后矣。夫经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读书览经者所共见也。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3)。”
【注释】
(1)禹:当为“舜”之误字。上下文皆尧舜连言,且禹亦非禅让,书中无以尧禹连言者,更说明此文有误。禅(shàn善):禅让,君王让位于贤者。
(2)下流:下游。这里指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
(3)焉:于此,指处于“下流”地位的人。引文参见《论语·子张》,这是子贡说的话,并非孔子说的。
【译文】
天施放的阳气和地施放的阴气协调和谐就产生了圣人,圣人治理好天下就立了大功,和气不只是古代才存在,那以为什么只有古代的圣人才特别好呢?世俗的本性,喜好推崇古代而毁谤现代,轻视所见到的事实而重视听到的传闻,又见经传上夸张贤圣的美德,孔子特别夸大了尧和舜的功德,又听说尧禅让帝位给舜,商汤、周武王讨伐而与桀、纣相争夺,就说古代的圣人比现在的圣人好,功业教化比后代纯厚了。经书上有赞扬增美的文辞,世间上有凭空夸张的言论,这是读经览书的人都共同见到的。孔子说:“殷纣王的坏,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很厌恶自己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因为天下的坏事都会归到处于下流地位的人身上。”
【原文】
56·17世常以桀、纣与尧、舜相反,称美则说尧、舜,言恶则举纣、桀。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则知尧、舜之德,不若是其盛也。尧、舜之禅,汤、武之诛,皆有天命,非优劣所能为,人事所能成也。使汤、武在唐、虞,亦禅而不伐;尧、舜在殷、周,亦诛而不让。盖有天命之实,而世空生优劣之语。经言“叶和万国”,时亦有丹朱(1);“凤皇来仪”,时亦有有苗(2)。兵皆动而并用,则知德亦何优劣而小大也。
【注释】
(1)丹朱:“据本书《儒增篇》“尧伐丹水”,“朱”应作“水”。丹水:参见26·2注(2)。
(2)有苗:即三苗。参见8·7注(1)。
【译文】
世人经常把桀、纣与尧、舜看成是相反的人物,称美谁就以尧、舜为例,贬斥谁就举桀、纣为例。孔子说过“殷纣王的坏,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的话,那么就可知尧、舜的功德,也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盛大。尧、舜的禅让,商汤、周武王的诛伐,都是由天命注定的,不是道德的好坏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假如商汤、周武王生活在尧、舜那个时代,也会禅让而不用讨伐;尧、舜生活在殷、周时代,同样也会诛讨而不禅让,既有天命注定的事实,而世人却凭空捏造出所谓道德好坏的说法,经书上说尧“使所有的诸侯国和睦相处”,当时也有发生在丹水的战争;舜时“凤凰来朝”,当时也发生了与有苗的战争。既然古今帝王都用兵动武,就可以知道他们的道德也没有什么好坏的差别,而功业也没有什么大小的不同。
【原文】
56·18世论桀、纣之恶甚于亡秦,实事者谓亡秦恶甚于桀、纣(1)。秦、汉善恶相反,犹尧、舜、桀、纣相违也。亡秦与汉皆在后世,亡秦恶甚于桀、纣,则亦知大汉之德不劣于唐、虞也。唐之“万国(2)”,固增而非实者也。有虞之“凤凰(3)”,宣帝已五致之矣(4)。孝明帝符瑞并至。夫德优故有瑞,瑞钧则功不相下。宣帝、孝明如劣不及尧、舜,何以能致尧、舜之瑞?
【注释】
(1)实事者:这里可能是指东汉人邹伯奇。王充曾说他“论桀纣不如亡秦”。参见本书《感类篇》。王充也曾说过“二世之恶,隆盛于纣”。参见本书《语增篇》。
(2)万国:指上文所说的“协和万国”。
(3)凤皇:指上文所说的“凤皇来仪”。
(4)宣帝:汉宣帝。参见50·1注(4)。五致二:参见本书《指瑞篇》。
【译文】
世人认为桀、纣的罪恶超过了秦王朝,实事求是的人认为秦王朝的罪恶超过了桀、纣。秦王朝与汉王朝的善与恶相反,如同尧、舜与桀、纣的善与恶相反一样。秦王朝与汉王朝都在后世,秦王朝的罪恶超过桀、纣,也就可以知道大汉王朝的功德不比尧、舜的功德差。唐尧的“协和万国”,本来是夸大而下符合实际的。虞舜的“凤凰来仪”。汉宣帝时已经五次招来了凤凰。汉明帝时祥瑞一齐出现。道德高尚所以有祥瑞出现,既然祥瑞一样多,那么功业就不相上下。汉宣帝、汉明帝如果道德不好,赶不尧舜的话,为什么能招来与尧、舜同样的祥瑞呢?
【原文】
56.19光武皇帝龙兴凤举(1),取天下若拾遗(2),何以不及殷汤、周武?世称周之成、康不亏文王之隆(3),舜巍巍不亏尧之盛功也。方今圣朝(4),承光武,袭孝明,有浸酆溢美之化(5),无细小毫发之亏(6),上何以不逮舜、禹(7)?下何以不若成、康?世见五帝、三王事在经传之上,而汉之记故,尚为文书(8),则谓古圣优而功大,后世劣而化薄矣!
【注释】
(1)龙兴凤举:古代用以形容帝王的兴起。
(2)拾遗:捡起遗物,形容极其容易。
(3)成、康:周成王、周康王。隆:指盛大的功业。
(4)圣朝:指当时在位的汉章帝。
(5)酆:同“丰”。丰盛。浸酆:更加兴盛。
(6)这里王充对东汉王朝的溢美有违史实。
(7)上:往上追溯。
(8)记故: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记载。“尚”字下原本校语“一有书字”。文书:指一般的文书档案,还没有整理成书。
【译文】
光武皇帝好比龙兴凤举,夺取天下就像捡起遗物一般的容易,为什么功德比不上殷汤和周武王呢?世人讲到周代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没有损害周文王的盛大功业,舜的品德崇高没有损害尧的盛大功业。当今汉章帝,继承了光武帝、汉明帝的事业,具有更加兴盛非常美好的教化,没有细小如毫发的缺点,往上追溯,为什么不及舜、禹呢?往下为什么不如周成王、周康王呢?世人见到五帝、三王的事迹记载在经传上,而汉朝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载,还是档案文书,就说古代的圣人道德高功业大,后代的道德不好而教化又差了!

Tag:
相关文章